徐德明,男,1964年1月生,湖南省宁乡县人,硕士,研究员(四级),1983年7月毕业于湖南省地质学校,1991年7月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1983年7月参加工作,其中1983年7月-1988年8月就职于湖南省区域地质调查队,1991年9月至今就职于武汉(原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现任武汉地质矿产研究所基础地质室主任,钦杭成矿带地质矿产调查(西段)计划项目负责人。获宜昌市“五小”科技成果二等奖一项,湖北省科技进步3等奖一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岩石学及区域成矿学。
近年来,主持或参加的生产科研项目主要有: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大调查项目“西藏雅鲁藏布江西段铬铁矿资源远景调查”(2003~2006,项目副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江蛇绿岩带中斜长花岗岩的研究”(2006,参加),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评价项目“南岭地区锡矿成矿规律研究”(2003~2007,项目副负责)及“南岭地区锡矿选区评价与成果集成”(2008~2010,项目副负责),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项目“钦杭成矿带(西段)重要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研究”(2010~2012,项目负责)及“钦杭成矿带西段资源远景调查评价”(2013~2015,项目负责)。
长期从事基础地质、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综合研究工作,在华南前寒武纪地质、岩石大地构造以及区域成矿理论等方面有重要新发现、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和认识。(1)在抱板群中识别出一套类TTG或低Mg埃达克岩的中新元古代花岗质岩石组合,认为其源岩很可能是抱板群高钾、低Cr、Ni的斜长角闪岩,是造山作用晚期底侵玄武质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这一发现支持格林威尔造山运动(华南称四堡运动)使扬子与华夏古陆碰撞对接并与周边其它古陆聚合、华南成为Rodinia超大陆组成部分的观点;在琼中高级变质杂岩中识别出高钛和低钛两类基性麻粒岩,其地球化学特征分别与抱板群变基性火山岩及中新元古代浅成变基性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似,由此认为琼中麻粒岩可能形成于晋宁期,而不是以往认为的形成于古中元古代;通过对琼中和琼西抱板群中变基性火山岩的对比研究,提出古中元古代时期华南大陆发生了裂解及洋壳俯冲作用,早期裂解阶段形成琼西洋脊型和过渡型拉斑玄武岩,其后则形成与洋壳俯冲作用有关的琼中岛弧型高钾钙碱性玄武岩。(2)对西藏西南部达巴-休古嘎布蛇绿岩带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认为该区地幔橄榄岩并不是地幔单阶段部分熔化的残余物,而是MORB型亏损橄榄岩在俯冲过程中再度部分熔融后熔体与残余地幔相互作用的产物,其形成过程可能经历了两种构造环境的转变,早期在MOR环境下形成低Cr#尖晶石橄榄岩,其后被消减到岛弧之下再度发生部分熔融形成高Cr#尖晶石橄榄岩,从而在古大洋消失之后形成的碰撞带上同时保存了MORB型和SSZ型两类蛇绿岩,铬铁矿的形成主要与后一过程有关;认为早白垩世时期新特提斯洋在该区已开始俯冲消减,而不是前人认为的处于洋脊扩张阶段。(3)论证了钦杭成矿带的形成和演化,认为该成矿带是华南最重要的聚矿场所,每一次大的构造变动事件都孕育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矿床,可划分为7个成矿系列,但以往仅偏重于中生代的成矿作用,强调应加强对其它时期尤其是加里东期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钼金银多金属矿床的调查研究;提出华南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发生于中、晚三叠世,而不是以前普遍认为的发生在早、中侏罗世,中生代大规模成矿作用在印支晚期就已拉开了序幕;开展钦杭成矿带地质矿产调查规划部署研究,提交了钦杭成矿带矿产调查评价总体实施方案及各年度工作方案,为工作部署提供了科学依据,近年来该成矿带先后发现和评价了10余处大、中型铜、金多金属矿床,新发现矿(化)点近百处,圈定找矿靶区50余个。(4)对鄂西地区硬质高岭土中铁、钛的赋存状态以及重金属元素进行了分析研究,为南方煤系高岭土的高端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开发出超细锻烧高岭土干粉生产工艺,改进了粉碎设备,简化了生产流程,降低了能耗,申请并获得发明专利;首次利用硬质高岭土开发出医用橡胶补强填料,其性能达到或超过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实现了丁基橡胶瓶塞原料的国产化,申请并获得发明专利。
发表论文39篇(其中第一作者14篇),合作出版专著2部,合作发明专利2项。